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mu抢帝国宏怎么设置?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奇迹mu抢帝国宏怎么设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曾国蕃为什么毁誉参半

感谢提问,题主应该问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是近代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推崇他的人说他晚清第一重臣,儒家最后一个忠实信徒;贬低他的人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杀人无数。曾国藩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一誉满天下

之所以誉满天下,曾国藩主要的功绩是镇压天平天国起义,几乎以一己之力挽大清不倒;领导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向西方大规模学习技术的序幕。其实现代人推崇曾国藩更看重的是曾国藩的自律自省,克己节欲,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儒家的要求,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这也是现代人认可曾国藩最重要的地方。

二谤满天下

曾国藩被人诟病的地方主要有三点。首先是镇压天平天国起义中存在滥杀无辜、屠城等多种残酷行为,集中体现在围攻南京时期;其次是处理天津教案时偏袒外国人,引起天下共讨,最后一点是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模式直接引发了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人不是神,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曾国藩毁誉参半,主要是每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看到的事实就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当然就会天壤之别了。

我们现在学习曾国藩主要是学习他的那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精神,《曾国藩家书》确实值得一读,至于他的行事方法那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这也是我学习历史的一点思路。

欢迎批评指正。

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陈寅恪先生是我赞赏并推崇的一代国学大师,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事业,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字学等学科。其中尤其以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代文学以及佛教典籍的研究著称于世。他的学术著作被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尊为一代史学宗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先生概括陈寅恪先生治学特色约有四端:

一、以淑世为怀。笃信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旨;

二、探索自由之义谛。见《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及《论再生缘》;

三、珍惜传统历史文化。此意则文诗中随地见之,而“迂叟当年感慨深,贞元醉汉托微吟”、“东皇若教柔枝起,老大犹能秉烛游”之句,尤为澹荡移情;

四、“续命河汾”之向往。此虽仅于赠叶遐庵诗、《赠蒋秉南序》中偶一发之,实往来心目中之要事。

史学领域

治史观点:“文化超越于政治、经济、民族等等之上。”在悼念王国维的有关诗文中,陈先生的这一观点有集中反映。如《挽王静安先生》诗有云:“文化神州丧一身。”挽词序云:“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两年以后所撰《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进一步阐述了文化超越政治,真理必须独立自由的道理:“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感望?先生之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所以,陈先生在挽词中虽有“一死从容殉大伦”、“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气数行”,以及“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之类的句子,表面上是在哀悼作为清室遗老的王静安,实际上,王静安之死有其更深刻的原因,不是一姓之兴亡所造成的。陈先生的这种文化至上的观点始终未变。

中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先生在《陈寅恪史学三变》中把陈先生的史学成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3-1932),佛典译本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唐以来中亚及西北外族与汉民族之交涉。俞大维在《怀念陈寅恪先生》中记述:“寅恪先生又常说他研究中西一般关系,尤其是文化的交流佛学的传播、以及中亚史地,他深受西洋学者的影响……,其他边疆及西域文字,寅恪先生在中国学人中是首屈一指的。除梵文外,他曾学过蒙文、藏文、波斯文及土耳其文……兹以元史为例略作说明。”

第二阶段(1932-1949),魏晋及隋唐的研究。从三十年代初期,陈氏史学逐渐转向第二阶段,开辟魏晋至隋唐的研究领域。1935年他撰《西域人华化考序》,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这是他第二阶段史学研究的重心。民族与文化的分野尤适于解释唐帝国统一和分裂的历史。故他在1936年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眉识及1941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特别标明此义。

第三阶段(1949以后):心史。

陈寅恪在《冯友兰哲学史审查报告中》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关于“不今不古之学”,汪荣祖在《史家陈寅恪传》中解释为中国历史的中古一段,即魏晋到隋唐这一时期。所以,学术界一般公认,陈寅恪史学方面的最大成就还是中古史研究,陈氏史学并非如大多数学者所论的继承乾嘉考据,而是直接继承宋贤史学并有所发展。陈寅恪史学思想可分为求真实供鉴诫、民族与文化、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贬斥势力尊崇气节及重视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等。

语言与文学、宗教领域

诗史互证问题、汉语特点问题、宗教与文学关系问题、佛教进入中国及与小说、弹词等题材演变发展问题、中国古典小说之结构问题等。陈先生开辟了运用文学作品阐述历史问题,又用历史知识解释文学的崭新途径。陈先生渊博的梵文以及满蒙藏文知识使他的学问具备另一特色。他不仅利用汉文以外的语言文字从对音和释义来考察汉文典籍、史书与诗文,还探索中国与印度在宗教思想和以及文章体裁上的关系和影响。树立了如何深入研究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的光辉典范。比如《蒙古源流笺证》由张尔田先生修订时,大都根据了陈先生用梵藏文字勘校所得的成果。

著作的出版

陈寅恪先生早年多发表学术论文,单本的学术著作其生前出版的有三种,即1943年重庆商务初版《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及1944重庆商务初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两种皆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专刊,1945重庆再版,抗战胜利后,1946年商务印书馆又在上海重印,是为上海初版。

1946年商务初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另《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除书名外都封面都与此同。

第三种为《元白诗笺证稿》,1950年11月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室初版线装本。

1955年,经陈寅恪先生校正错误,增补脱漏的《元白诗笺证稿》由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平装出版,初版3000册,1958年,作者再次修订之后交由中华书局出版,初版800册,1962年二印1000册。《元白诗笺证稿》之1959年中华书局版,并不是北京中华书局而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前身,自1958年开始,中华上编就已经开始约请身在岭南的陈寅恪先生将其有关古典文学的论著编集以便出版成书,1958年陈先生致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有云:

负责同志:

昨接尊处1958年9月2日函“函询论文集交稿日期由”。拙著拟名为“金明馆丛稿初编”,若无特别事故,大约可在1959年2月以后8月以前交稿。专复,此致敬礼。

陈寅恪1958年9月6日

1961年陈先生致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云:

负责同志:

来函敬悉。寅恪现正草钱柳因缘诗释证,尚未完稿,拟一气呵成,再整理《金明馆丛稿初编》。年来旧病时发,工作进行迟缓,想必能鉴谅也。此复,并致敬礼。

陈寅恪1961年9月2日

这里的“钱柳因缘诗释证”,正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此书于1954年开始撰稿,1964年完成,也正是出于中华上编的约请,不过时局已不同,陈寅恪先生1962致信云:

上海编辑所负责同志:

来函并约稿合同四份均收悉。披阅应共同遵守各条:(甲)约稿第一条中之第二目,于拙著中所引书一一注出页数及出版者和出版年月等,皆不能办到。又拙著中故意杂用名、字、别号。人名如钱谦益、受之、牧斋、东涧、聚沙居士等。地名有时用虞山,有时用常熟等,前后不同,以免重复,且可增加文字之美观。故不能同意。(乙)拙稿不愿意接受出版者之修改或补充意见。故第二条完全不能同意。(丙)拙稿尚未完毕,交稿日期自不能预定,字数更无从计算。故此两项亦不能填写。

因此将约稿合同四份寄还,请查收。总之,尊处校对精审,本愿交付刊行。但有诸种滞碍,未敢率尔签定。傥能将上列诸项取消,则可再加考虑也。专复,此致,敬礼。

陈寅恪一九六二五十四

《柳如是别传》由此搁浅,不过陈寅恪先生还是将《金明馆丛稿初编》稿件寄给中华上编,收文章二十篇。《金明馆丛稿初编》自序云:

此旧稿不拘作成年月先后,亦不论其内容性质,但随手便利,略加补正,写成清本,即付梓人,以免再度散失,殊不足言著述也。一九六三年岁次癸卯陈寅恪识于广州金明馆。

中华上编接稿后,即由梅林、金性尧二编辑先后审读,之后由二人分出审读报告,就稿件中涉及少数民族称呼和邻国关系等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中华上编领导反复审读后,决定报请上海市出版局批准出版,时为1966年2月。嗣后“大革命”开始,一切遂告停止(详见高克勤回忆专文)。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成立,不久即始着手筹划出版陈寅恪文集,时李俊民为上古社长,魏同贤同志专门负责编务,特别约请陈氏弟子复旦大学蒋天枢先生整理,陈寅恪先生生前即把自己的诸多稿件交付蒋天枢先生委托其整理,1977年,蒋先生将《元白诗笺证稿》的第三次修订本交给出版社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三次修订版《元白诗笺证稿》。1982年2月,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及蒋天枢先生为其师所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一册,全套七种九册陆续出齐。

蒋天枢先生对其师极为尊敬,复旦为海上学林重镇,多知名教授,一次复旦会议,中文系主任朱东润先生大致有言:“陈寅恪先生学问了不起,不过为晚年为柳如是这样的人作传太不值得。”同为复旦教授的蒋天枢先生当即拂袖而去以捍护师道,整理陈寅恪先生遗稿更是呕心沥血,1988年,蒋天枢去世,与蒋同为清华研究院毕业生的姜亮夫先生有唁电云:“义宁陈寅恪先生全集是您收集、编纂、考订,是我们同学中最大的成就者。”蒋天枢先生整理陈寅恪先生遗稿时可谓尽心尽责,另外,某些地方也并不是完全不作改动,由此转入本篇之重点。

此信(一九六二年五月十四日与上海编辑所信)其他几条暂且不论,单说第三条,蒋云:

《元白诗笺证稿》里的“周一良”处五字,当时曾同您讲,是否改成四个字,后来想,改动,总不太妥。是否只把“一良”两字易为“某某”,或者易为两个□□,这样,五个字的地位仍可照旧。

周一良先生也是一代大家,也是陈寅恪先生的学生,要领会上文之意思,还得有所交待。陈寅恪先生所撰之《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有前言云:

卢沟桥事变前,寅恪寓北平清华园,周一良君自南京鸡鸣寺往复通函,讨论南朝疆域内氏族问题。其后周君著一论文,题曰“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四分者是也。此文寅恪初未见,数年之后流转至香港,始获读之,深为倾服。寅恪往岁读南北朝史,关于民族问题,偶有所见,辄识于书册之眉端,前后积至如(若)干条,而道经越南,途中遗失,然旧所记者多为周文所已言,且周文之精审更胜于曩日之鄙见,故旧稿之失殊不足惜。惟忆有数事,大抵无关宏旨,或属可疑性质,殆为周君所不取,因而未载入其大著。旅中无聊,随笔录之,以用此篇,实用窃道家人弃我取之义,非敢谓是以补周文之阙遗也。忆当与周君往复商讨之时,犹能从容闲暇,析疑论学。此日回思,可谓太平盛世。今则巨浸稽天,莫知所届。周君又远适北美,书邮阻隔,商榷无从。搦管和墨,不禁涕泗之泫然也。一千九百四十二年九月九日陈寅恪记于桂林良丰雁山别墅。

《魏书司马睿》一文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不过上面的这段话并没有正文一同收入,周一良先生晚年回忆:

蒋天枢先生编陈先生全集,所收江东民族条释证文中,删去了此节,这当然不可能是蒋先生自作主张,定是本陈先生意旨。我看到全集后,不假思索,立即理解陈先生的用意。陈先生为文遣词用字都极考究,晚年诗文寄慨之深,尤为严谨。对于旧作的增删改订,必有所为。删去此节,正是目我为‘曲学阿世’(《赠蒋秉南序》中语),未免遗憾,因而不愿存此痕迹。

令周一良先生自责不已的是其“梁效”经历,“梁效”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1978年后遭人唾弃,不过陈寅恪先生已于1969年含冤离世,《魏书司马睿》一文前言的删除当蒋天枢先生所为,上海古籍版陈寅恪文集之《元白诗笺证稿》第158页有“周某某先生谓齐东昏侯善作担幢之戏”(本朱在融汇与贯通之说北朝篇中,有人即有提醒周先生所言此条,),即是改动的痕迹,而第256页则仍有“周一良先生”,或蒋天枢先生遗漏。(此亦详见高克勤之《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出版了陈寅恪文集七种九册之后,还双色套印了《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手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精装2000册,近年有据此影印重印本。陈寅恪先生手迹另外尚有1989年《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及1992年之《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初版3000册,《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初版4000册。至此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大致完备,以后三联十三种十四册《陈寅恪集》都是在上海古籍版基础上再整理出版的(三联于五十年代单册出版过《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此两种与三联《陈寅恪集》书影常见,故此不再详列)。上海古籍版《陈寅恪文集》分精装平装两种,精装一般都为1700册,平装印数多为4000册,各种都有二印,早年常见,今非昔比。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

商务印书馆,2011-12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04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作品,全书八章,约十六万字。《元白诗笺证稿》一书多论及元稹与白居易之作品,如《长恨歌》与《琵琶行》,其书的特色便是「以诗证史」。陈寅恪於赏奇析疑之中,寓考史察俗之实,旁徵博引,抽茧剥蕉,愈辩愈明,中唐世风、士习、政治、社会,亦於以得窥其真。

《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0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讲解。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着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远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该书,却没有再版,读者长时间内只能面对绝版无可奈何。随着一代对文史类读物不乏兴趣的读者的不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必读、必买、必典藏的书籍之一。

历史上太后怀孕了该怎么处理,有何结局

太后怀孕,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历史上确有其事,像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太后等,都曾经意外怀孕过,不过她们在处理方式上却大不相同。

古代的太后,通常是指皇帝的母亲,其中包括皇帝的生母、嫡母以及养母,得益于皇帝登基,因此就会被晋升为皇太后。

一般来说,既然成为了太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太后都是独身,毕竟如果老皇帝没死的话,新皇帝也不会登基。

而原本应该独身的皇太后,出现意外怀孕的情况,这无论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道德危机,不仅会令皇家尊严蒙羞,严重点还可能造成朝纲混乱。

因此,历史上的皇太后,一般是不敢逾越这个雷池的,但仍然有一部分放飞自我的太后,在享受欢愉之后,意外的有孕在身。

那么,这些意外怀孕的太后是如何处理这件事十分棘手的事情的呢?如果孩子被生下来,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母亲最终又是个什么结局呢?这就要看人了,不同的人处理方式不同,自然结局也就会不尽相同。

太后怀孕后如何处理,这得看孩子有没有被生下来。

一般来说,太后在古代,是地位十分尊崇的人,所谓后宫之首指的就是太后,毕竟是现任皇帝的母亲,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她超然的地位。

不过,地位超然是不假,但在很多时候,太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地约束和影响着她们。

其中,历史上不少太后,可能由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或者是一些意外情况,导致自己的丈夫早早死去,因此,不乏有在年纪轻轻时,就成为太后的人。

一旦成为了太后,那就注定了往后余生里,就必须守着深宫高墙度日,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付出着自己青春岁月这样的代价。

比如,汉朝时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她生于公元前88年,在其十四岁的时候,就被汉昭帝纳入宫中,并被立为皇后,但没过几年,汉昭帝就因病逝世,因此,不满二十岁的上官氏,又被继位的昌邑王刘贺尊为皇太后。

而刘贺的皇位也没做多久,最终在其被废除后,在公元前74年,汉宣帝刘询(刘病己)登基,上官氏又被刘询尊为太皇太后。

按照时间来推算,在上官氏当上太皇太后时,她才不过是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女子。

这样的年纪,子啊我们如今还是一个求学的少年,而在古代那种特殊的环境里,却依然成为了太皇太后,类似于上官氏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虽说看似身份高贵,无限的风光,但背后的辛酸,却无人能够知晓。

毕竟古代的皇宫里,只有皇帝一个男人,而身为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出于道德以及皇家尊严的限制,是不会有再婚等情况发生的。

但人毕竟是一个感情动物,感情这种东西也总要找一个宣泄口,这一点没有人能阻挡,因此,历史上有一部分太后,就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像秦国时,秦昭襄王嬴稷的生母宣太后就是如此。

宣太后原本是楚国人,历史上称其为“芈八子”,在嫁给秦惠文王后,成为了秦惠文王的一个妾,比生下了儿子赢稷。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驾崩,其子秦武王登基,按说这与芈八子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可能她就会在秦国的后宫中孤独终老,但命运却出人意料的将她推到了舞台前方。

公元前307年,一向喜欢争强好胜的秦武王,在洛阳举行举“龙文赤鼎”大赛,没想到,子啊大赛中出现了意外,秦武王由于体力不支,被大鼎当场砸死。

且不论秦武王的这个行为无脑不无脑,单说秦国的局势,这国君没了,自然得再找一位出来,因此,经过几方势力角逐后,最终,秦惠文王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赢稷登上了王位,是为秦昭襄王。

儿子当了国君,那么,母亲自然就沾了光,赢稷的生母芈八子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

而在她成为太后之后,曾经为了秦国的将来,甘愿“色诱”敌方首领的事情。

当时在秦国的北方,有一支叫做义渠的游牧民族,这支游牧民族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朝时就十分活跃,后来秦国势大后,又经常与秦国发生大小摩擦,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让秦国的君王十分头疼。

到了秦惠文王时,义渠内部发生动乱,秦惠文王就借此机会,派兵将其平定,并设立义渠县,但没过多久,义渠又参与了五国攻秦之战,秦国又派兵对其进行攻打,就这样,秦国和义渠,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秦昭襄王赢稷登基。

秦昭襄王登基时,当时的义渠王前来祝贺,秦国方面经过权衡之后,也为了加快统一的脚步,因此就决定将义渠王扣押在秦国,以防止他回去之后,继续与秦国为敌。

但如何才能留住义渠王呢?毕竟强行扣押有些不现实,而在这个时候,宣太后就登场了。

当时的宣太后,其年龄也不过二十几岁,正值青春貌美,再加上皇宫里养尊处优,因此看起来就别有一股特殊的韵味,而义渠王在看到宣太后时,马上就被她迷住了。

一来二去,正值青春的宣太后和壮年之际的义渠王,就如同烈火遇到了那干柴,没怎么矜持,在天雷勾地火之下,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正是因为宣太后,义渠王才会在秦国乐不思蜀,毕竟有美人在怀,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吧。

但两人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却出现了意外情况,就是宣太后怀孕了。

不仅怀孕,还把孩子生了下来,并且还生了两个,其实这在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古代的医疗技术水平很低,一般怀孕后也只能生下来,另外,那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也较为特殊,宣太后在嫁给秦惠文王前,还有一个儿子叫做魏冉,但并没有影响她成为秦惠文王的妃子。

但随着这两个孩子的降生,就让当时的情形变得有些复杂了,毕竟这就意味着宣太后假戏真做,更重要的是,她与义渠王在常年的相处中,也还逐渐产生了感情。

那么,这件事最终是如何处理的呢?

在为义渠王生下两个孩子后,秦昭襄王赢稷就不断催促宣太后除掉义渠王,但由于两人已经有了感情,因此,宣太后迟迟没有动手,一直到数年后,才最终痛下决心,将义渠王骗至甘泉宫将其杀死,而秦国也因此迅速灭掉了义渠。

之后,赢稷听从谋臣范雎的建议,废除了宣太后,至于宣太后和义渠王生的两个孩子,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其下落,有一种说法,是在义渠王被杀后,这两个孩子同时也被杀掉了。

而没了义渠王之后,宣太后又找了一个男宠魏丑夫,并且对他极为宠爱,但这仅仅是宣太后宣泄的一种方式,因此,秦昭襄王也就听之任之了。

从宣太后的例子可以看出,尽管她曾经掌控着权力,但与义渠王在一起并怀孕后,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这两个孩子无辜而死,毕竟他们的存在,对赢稷来说是一种潜在威胁,同时也是有损皇室体面的事情,因此,宣太后即便是知道这两个孩子会被处死,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类似的情况,还有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同样也是意外怀孕并生下孩子

后,不得不看着孩子被处死。

赵姬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长相绝美且善舞,因此,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在商人吕不韦的家中看到她后,一眼就相中了赵姬,而吕不韦也顺水推舟,将赵姬献给了秦异人。

当然,吕不韦献上赵姬,是出于他投机押宝的政治目的,他将赌压在了当时还不得志的秦异人身上,期望日后秦异人能够登基,自己则会享受一生荣华富贵。

因此,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将来,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帮助秦异人,而最终的结果,也如同吕不韦所料,秦异人回到秦国,成为了秦国的国君。

由于吕不韦有拥立之功,因此在秦异人登基后,被封为宰相,而与秦异人同甘苦共患难的赵姬,也成为了王后,此时,赵姬与秦异人的儿子嬴政,已经九岁。

但仅仅过了三年,秦异人便病逝,其长子嬴政登基,即秦始皇,不过,当时的秦始皇尚且年幼,因此朝中大事,均由大臣代为处理。

而吕不韦也借此机会,成为了朝中权力最大的臣子,与此同时,年轻守寡的赵姬不甘寂寞,很快与吕不韦旧情复燃,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但吕不韦毕竟还是朝中大臣,平日里有很多需要处理的公务,不会长时间地与赵姬在一起,再加上,吕不韦始终认为自己和身为的赵姬厮混不妥,害怕有一天会因此惨遭横祸,因此,就决定斩断与赵姬的情愫。

但如何斩断就成了一个问题,思来想去,吕不韦决定找一个人来替代他,而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大阴人嫪毐。

嫪毐这个人有一项极为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器具巨大,并且还能用器具转动车轮,可谓是奇人一个,而他被吕不韦送到赵姬面前时,没用多长时间,就让赵姬对他沉醉到不可自拔。

这样一来,吕不韦就成功地抽身而退,专心地去辅佐嬴政,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吕不韦的意料。

先是在赵姬与嫪毐在一起一段时间后,赵姬意外怀孕,当时为了掩人耳目,赵姬不得不以身体不适为由,搬到了距离咸阳数百里之外的雍城的离宫中去居住。

而在这里,由于没人管束,赵姬与嫪毐更加的肆无忌惮,两人也因此生下了两个孩子。

此时的秦始皇,对母亲赵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十分清楚,因为当时他正忙着一统天下,因此也就没有心思去处理这些事情。

但嫪毐在得到赵姬的宠爱后,愈加趾高气昂,不仅地位蹿升的极高,被封为长信候,并且,还大言不惭的以秦始皇嬴政的“假父”自称。

而最终,赵姬和嫪毐的这些丑事被人告发至秦始皇面前后,秦始皇大怒,下令展开调查,结果被逼急了的嫪毐,居然计划谋反篡位,但很快被秦始皇镇压,嫪毐本人也被车裂而死,其三族同时被诛灭。

至于那两个孩子。自然也被杀掉了,而赵姬在此事之后,也被迁回咸阳,但秦始皇并没有对他责罚,毕竟从道义上来讲,她是嬴政的生母,因此,只是将其看管起来,好吃好喝的供着,就这样。赵姬最终老死在咸阳宫里。

不管是宣太后也好,还是赵姬也罢,她们的怀孕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根源上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北魏的冯太后,就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欲望了。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由于拓跋濬早逝,因此作为太子拓跋弘的养母,在拓跋弘登基后,她便成为了后宫之首的太后。

冯太后在政治上颇有些手段,尤其是她逼迫拓跋弘禅位给拓跋宏一事,更显示出她狠辣的政治手段,但因为年轻守寡,因此在执掌大权的同时,伺候她的男宠数量也颇为不少。

而为了不让自己寂寞,冯太后与当时朝中的不少官员都有过私情,这些官员白天上朝,晚上则来到冯太后的寝宫,让冯太后几乎是夜夜笙歌。

在这种没有什么节制的放纵下,再加上冯太后当时也只不过是二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生育能力极佳之时,因此,意外怀孕也就时有发生了。

而冯太后的处理方式,则显得十分“高明”。

曾经在冯太后意外怀孕时,有太医前来为她诊治,但最终被处死,原因就是这些太医不知避讳,说出了冯太后怀孕的事实,而为了掩人耳目,不让自己出丑,冯太后不得不杀了他们。

最后还是一个比较机灵的太医,以冯太后肠胃不适为由,暗中开了一副堕药,这才让冯太后解决了怀孕的苦恼。

靠着这个方法,冯太后在放飞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安然地活到了自己病逝。

上述几个太后,在怀孕这件事上,都有一部分主动的因素在里面,而下面说的这一位,则是完全出于被动。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靖康之耻”也随之发生,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众多后宫妃子,均被金兵掳走,带往金兵的首府上都。

既然成为了俘虏,自然宋徽宗等人不会有什么好待遇,而那些柔弱的后妃们,可谓是生不如死。

其中,宋徽宗的妃子韦氏,也在被俘虏的队伍之中,而她带往北方后,先是被投入金国的洗衣院,之后不久,又被金国的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看中,成为了完颜宗贤的一个妃子。

而据说,在和完颜宗贤在一起的日子里,韦氏就曾经为其生下过孩子,并且还不止一个。

后来,由于宋高宗赵构登基,加上南宋与金国的战争局势转变,双方经过协商,金国同意送韦氏回到南宋,而在回到南宋后,韦氏就成为了尊贵的皇太后。

因为身份的转变,因此对于韦氏曾经在金国发生的事,不管是赵构也好,还是韦氏本人也好,都选择的极力掩盖,赵构更是将韦氏的年龄拔高了十岁,以此证明韦氏因为年龄过大不可能生育,来掩盖曾经发生过的丑事。

包括后来,宋徽宗的一个女儿柔福帝姬,从金国逃回来之后,因为她曾经与韦氏共同服侍过完颜宗贤,为了防止丑事外泄,最终这个柔福帝姬被以“假冒公主”这个理由,最终被处死。

所以说,韦氏的处理方式,与其他几位怀孕的太后不同,她的原则就是不承认,不认账。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太后怀孕,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一般来说都不会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容忍,毕竟这关乎到皇家尊严,因此,在怀孕后就会主动吃堕药处理,即便是孩子被生了下来,最终还是逃不过被处死的结局,再或者,就是像韦氏那样死不认账了。

马戛尔尼使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792年9月26日,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一支六百多人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访问,除了向当时的大清皇帝乾隆祝贺八十大寿以外,更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出通商请求。作为使团的团长,马戛尔尼勋爵对于此行信心十足。

这支使团分别搭乘“狮子号”、“印度斯坦号”和“豺狼号”这三艘大型战舰从朴茨茅斯港出发,从此开启了横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万里航程。这是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却给两个世界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本着尊重事实和还原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回顾马戛尔尼访华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同时声明,本文只发表于头条号、百家号和网易号这三家平台,其余平台都是剽窃和抄袭。

1640年到1688年间,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权利法案》正式颁布后,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开始不断进行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到18世纪中期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是首屈一指,还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整个西方国家都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实现商品的销售和原料的供应。

虽然说,英国佬后来向我国倾销鸦片并且发动了战争,是第一个叩开满清帝国国门的国家。但是,文史不假个人却认为1793年的这次到访是真诚的,最起码没有明显的恶意,完全是来谈生意和做买卖的。

英国早就仰慕远在东方的中国,除了因为“文明古国”的缘故外,还认为那里“遍地黄金”。为了表明自己通商的诚意,马戛尔尼不仅携带了大量的贵重礼物,而且还携带了许多外交、农林、工业、文化和科技人员以及皇室的贵族。

如果说,这是英国人“漂洋过海来通商”的话,倒也并不夸张。只不过,处在乾隆晚期的满清帝国并不这么认为,依然还在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

伴随着马戛尔尼访华团在海上航行,位于中国广州的两广总督府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预约函。通过翻译,总督福康安终于得知了这批英国人的来意和目的,原来是为了给乾隆皇帝拜寿。

总督府当即派人将此函急送北京,静候最新的旨意到达,谁知马戛尔尼的代表团竟然先到了。为了稳妥起见,福康安只好将这些洋人暂时软禁起来,但每日都好吃好喝予以供应。

经过军机处的转呈,乾隆皇帝终于得知了这份函件的内容,原来这批洋人是为了拜寿和通商。由于这是英国官方首次与清政府接触,他甚至不知道这个“英咭利”究竟有多大,又有多少人口,权当是来“乞讨要饭”的。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阅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诚。

随着上谕送达广州,福康安立即安排他们通过海路北上天津,稍事休息后到达北京,准备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去谒见乾隆皇帝。期间,英国使团受到了朝廷的隆重接待,但在谈到觐见礼节时却出现了重大分歧。

原来,清政府的官员要求马戛尔尼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而对方却表示只会像觐见英国国王一样行单膝下跪礼。这个矛盾争执不下,军机处只得呈报给乾隆皇帝圣裁,他摆了摆手同意接受单膝下跪,算是给“洋夷”面子吧。

马戛尔尼向乾隆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还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通商的请求。谁知,乾隆当场便拒绝了,甚至都没有迟疑一下。之后,他还大言不惭地给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圣旨:

天朝富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虽然洋洋洒洒一大堆内容,但总结起来也就三句话。第一句:你送来的东西我们并不稀罕,但出于礼貌还是收下了;第二句:我们天朝上国啥都不缺,不需要和你通商做生意;第三句:今后你们要是生活困难就尽管开口,我会免费赠送。

马戛尔尼超级无语,心说我是来洽谈通商和贸易的,又不是过来乞讨的。于是,使团只得带着乾隆的赏赐和圣旨默默返回英国去复命,据他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这样记载:

大清好比破败不堪的上等战舰,之所以还没有沉没是因为有一群幸运和勇敢的船员还在苦苦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就只剩下体积和外表了。

就这样,因为盲目自大和鼠目寸光,乾隆皇帝错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并且壮大国力的机会。如果说,满清帝国能与处在工业革命上升期的英国通商,西方的科技和商品都会进入我国,绝对是利大于弊。

马戛尔尼回国后,立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公之于众,还这样向英王进行了汇报:

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优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也是一座雄伟的废墟而已。

从此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也不惧怕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开始肆无忌惮向东亚和南亚扩张。19世纪以后,东印度公司开始鼓励和支持印度农民进行鸦片的种植,然后运往广东沿海地区进行销售。

1838年秋,也就是道光十八年九月,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去查禁烟毒,还任命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督办此事。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的配合下,他下令收缴了所有的鸦片并且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政府终于找到了开战的理由,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派出40多艘战舰和4000多名军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开启了我国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从此以后,我国中断了自主发展的道路,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

中国近代的屈辱史虽然开始于鸦片战争,但早在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便已经注定会如此。不得不说,满清帝国的丧钟从那时便已经敲响了……。@文史不假

中国有大哲学家吗,你怎样看

中国有大哲学家吗?你怎么看?我的回答是:中国有大哲学家,他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已经出版发行。这五篇哲学著作分别是:《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五篇哲学著作是毛泽东主席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留给人民的无价之宝。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石头奇迹官方合作区网站 » mu抢帝国宏怎么设置?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