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私服的虎狼神兽之角,奇迹狼的属性
一、撩爆对象的虎狼之词情侣必备的小情话
适合发给对象的21句虎狼之词
虎狼之词
1、你有两个优点,但也有一个漏洞。我虽然没有优点,但有一个长处。我的长处可以弥补你的漏洞
2、你是三角我是数所以三角函数
3、这么冷的天约你在床上见面是害你吗?还不是怕你感冒
4、女人就像沙子越握越散除非你把她弄shi
5、想接吻,像小猫喝水一样舔哥哥的嘴唇
6、想在你身上钻木取火,点燃此生
7、今晚我们能做两万字吗,哥哥?
8、长得高有什么用还不是要跪着
9、我真的是没电了,我的身体要cha入另外一个人的身体才有电
10、我一口牛奶你一口咖啡我把舌头伸到你嘴巴里我们就是卡布奇诺
11、以前只想着看星星看月亮现在看到你就下不了chuang
12、绳子和项圈并不能困住我但你看向我宠溺的眼神会让我心甘情愿留下做你的猫咪
13、爱是银色的quan水和潮shi的咸味爱是犯规是指尖粘腻的妩媚
14、没有x生活的第n天我吃了一颗撒尿牛丸就是为了享受有东西she在嘴里的感觉
15、和我谈恋爱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醋醋醋醋醋醋茶和日日日日日日日日常的小事
16、宝再不努力追追我我腰上缠得就是别的女人的腿了
17、你不主动我也不主动你这次主动我以后自己动
18、冬天这么冷我可以把舌头伸进你的嘴巴里暖和暖和嘛
19、喜欢要咬着耳朵说想念要咬着后颈说爱要掐着脖子深吻着说
20、再见也只是梦中人深深地将你记起点点滴滴都不会遗忘
21、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就主动
二、什么是虎狼之年
虎狼之年是指30到40岁的年龄。
女子到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年龄称呼: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三、大秦帝国之虎狼之君
大秦帝国之虎狼之君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这样非常精彩的一幕,那就是山东六国的国王狂怼晚年的秦昭襄王,说老年的秦昭襄王是虎狼之君,人人得而诛之。那么,晚年的秦昭襄王为什么被称为虎狼之君呢?这个原因,我们还要从《战国策》开始讲起。
作为一名铁杆的秦昭王的粉丝,我曾经用我并不生花的笔,在《大秦奇案》,《芷陵风雨》等系列中,从秦法和人生的角度讲述过秦昭王这个人物。而《大秦帝国》这个系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讲述一群人在秦国发展里程中所起到的政治作用。
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其实并不是从秦昭王开始的,其实从秦穆公开始,秦国的名声就不怎么样。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将把穆公的部分放到《大秦春秋》系列重点论述,继续重点讲述战国时期的大秦。
秦君如虎,虎的特点是什么?行动迅捷,几乎浑身都是杀伤性非常大的武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可以让猎物晕头转向的掌风,上树下水无所不能。
秦军如狼,狼的特点是什么?团结,见到猎物会一心一意地进攻,非常的勇敢威猛。
能力强又有野心的君主加上团结一心的军队,商君之法使得原本就已经具有这样的特点的秦国人自上而下的团结在一起,利用一种类似于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奠定了秦国的管理方针。
秦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王呢?我想说他是一个既可怕又可敬的大王,如果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还有一点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话,那么秦昭王的一生几乎没有完全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他的沾沾自喜、他的君王之怒都多少有点政治因素在里面。
秦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的人评价秦昭王贪,这个贪字用得非常巧妙。我们看一下《史记》里关于秦昭王时期的历史记录,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每一段时间都以抢地为主。为什么秦昭王要贪呢?因为不贪是不可能获取加快统一天下的道路的。所以秦昭王将商君之法、连横之术和远交近攻结合在一起,为了土地,基本是能和就和,不能和就打,打不赢就骗。所以,才落下一个贪的名声。
秦昭王作为君主,他的为政特点在《战国策》里的《秦召燕王》部分借苏代之口说得非常准确。“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舅,不能约。”意思是秦昭王这个人啊说话花言巧语,遇到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话版本和态度,打起仗来如同女人绣花一样频繁娴熟,他的母亲和舅舅根本无法制约他。简单讲就是外交能力强,热衷于对外作战,而且还性格凉薄独断。
凉薄的人永远是不吃香的,他们渴望爱又不敢爱,在眼睛里永远大局为重,干不出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为了少数牺牲多数的事。总给人一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感觉,但是这样的人呢,你不得不承认,他目标感确实比其他人重,你讨厌他们的只不过是因为被他们牺牲的恰恰是你自己。因为俗人舍弃你的理由是觉得通过屈服于你得不到什么,核心是屈服。而凉薄的人舍弃你的理由是他们觉得你有点烦人了,核心是他们自己。总得来说,作为一个同样性格凉薄的人来说,我还是很喜欢秦昭王这种性格的,惺惺相惜。
秦王对付楚国就借蜀地对付鄢郢,对付韩国就拿魏国来威胁,对付魏国就水淹大梁,对付齐国就借宋国开刀,对付赵国就装模作样地亲近楚国,对付燕国就可怜兮兮地拿齐国作诱饵。以上的评论不是我评论的秦昭王,而是我把苏代评价秦国以及秦昭王的长篇大论进行了精简之后的叙述。总得来说,苏代想告诉燕昭王,不要以为秦王和你一样被赵武灵王送立过,就真的对你有感情,如果扣押你可以让秦国占便宜,他还是会扣押你的。于是,一开始兴冲冲地想接受秦王召见的燕昭王一下子长了记性。
也不怪苏代和燕昭王长记性,关键是扣押他国君主和大臣这事儿,秦昭王都干了好几回了,受害者不只是楚怀王和平原君,还有下面这几位。
昭阳去世之后,景鲤代替昭阳做了楚国令尹。有一天,秦昭王和魏国要在边境会盟,正好被楚王听到了,楚王有点生气。秦国外交大臣周最对楚王道,“魏王之所以没跟楚王您通知就和我秦国合作,不是因为对楚国包藏祸心,而是因为贵国令尹景鲤先生曾经施恩于我秦国,我们和魏王合作也是考虑到景鲤先生对我们的帮助,因此共同表示和齐王不和罢了。”楚王一听说秦昭王想和齐国不合,一下子高兴了,再也没怪罪景鲤,反而开始称赞周最和秦王的美德。由此可见,秦昭王深知要想快速打消和对方的矛盾,就要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的道理。
后来,秦楚再次交恶,楚王为了缓和双方矛盾,于是派景鲤去秦国访问。秦国的客卿对秦昭王说,“这个景鲤是楚王特别宠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扣押他跟楚王交换土地,楚王换了地,我们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得到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不听话,就杀了景鲤。”看看这计策多流氓,但是秦王还真听了。
景鲤一听说秦昭王想要依计行事,赶紧派人说服秦昭王,“臣看到秦王您权倾天下却得不到土地心里也很难过,不过臣来出使之前,听说齐国和魏国已经开始挣着抢着割地贿赂您了。我们楚国本来和秦国已经结盟,您扣押我,是在表示您和楚国已经断交,已经被削弱的齐国和魏国一听您没盟国了,一定不会再给您土地了,而是再次心怀鬼胎地和其它国家合纵图秦,这是有害于秦国社稷的,与其这样,大王还不如把臣逐出秦国。”
秦昭王考虑了之后,认为景鲤说得有道理,于是将景鲤逐出秦国。
到了楚顷襄王二十年时,楚国已经被秦昭王打得陈城了,楚顷襄王为了防止秦人再次入侵,于是派黄歇出使秦国。
:“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黄歇认为秦昭王的外交手段非常高明,他能够在自己任期内把韩国、魏国和楚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弱化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以秦国目前的实力,秦昭王还是不能完全凭借武力把韩国、魏国和楚国灭了,反而会因为三国君主合纵他国而吃亏。倒不如继续和楚国合作,威胁韩魏,这样秦王仅仅依靠山东的天险再河曲的水利优势就能让韩国变成待宰的羔羊。韩国怕了,魏国会因此对韩国寒心,这样魏国也因为没了盟友就此完了。秦国和楚国再借韩魏的兵力对付齐国,齐国也是唾手可得。燕国和赵国没了齐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就会互相对对方产生威胁,这样秦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把持齐国和楚国,威胁燕国和赵国,不用秦国打疼六国,六国就彻底服了。
不过,后来秦昭王并没有听从这番话,还是想办法扣押了楚顷襄王的太子和黄歇本人,想要故意制造矛盾打一架,当然最后秦王顾虑到实力还不到最强,结果还是把黄歇和楚太子放回去了。
总得来说,秦昭王就好像猫科动物一样,一旦想要吃到猎物,除非完全没力气了负责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注意是放弃不是屈服,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短时间怂和永远怂,是假的怂还是真的怂。也难怪《战国策》里,魏王的客卿在劝说魏王的时候说道,和秦昭王打交道,最好彻底伐灭了他,打不过就一定要对他客客气气的,实在不想客气了就一定要把约定谈妥了再和他做亲密无间的朋友,当然,如果能用燕国残齐的方式残秦就更好了。只可惜,秦昭王一辈子吃过最大的亏也是因为不懂得怎么打仗,固执己见地去打邯郸,输也是输在自己手里,没有真的飘起来过。
为什么秦昭王他不飘呢?关键在于,他有狂妄自大,得意洋洋的时候,但是这种火花很快就会被内忧外患和忠臣良将给掐灭。
据《吕氏春秋》记载,秦昭王曾经让工匠给自己建钩梯上华山,用松柏的芯作赌博用具,秦昭王还制造了八尺长的弓箭,八寸宽的棋,上面让人刻上字,“秦王曾经和天神在这里赌博。”这种行为搁在纣王身上就是典型的对天不敬了,但是为了彰显自己厉害,秦昭王没封禅泰山,而是在华山搞起了这些小动作。目的显而易见,除了发泄一下心里的得意,就是为了埋汰一下周天子。
有一次,秦昭王和中期争论,没争过,这里科普一下,这个中期就是之前劝说
秦昭王不要太藐视三晋的那个中期。秦昭王生气了,结果中期反而慢悠悠地出去了。这时候,有人给秦昭王他俩拉架,“大王,中期这个人啊是个凶悍的人,我听说凶悍的人遇到明君就会被原谅,遇到昏君就会被杀害,中期之所以敢这么对您,这是把您当明君了。”秦昭王一听这话,立刻开心起来不再怪罪中期了。这不是说明秦昭王耳根子软,爱听好的,
这是为了告诉我们秦昭王之所以不飘,是因为秦昭王朝廷里大多数还是这种不惹事又明事理的大臣。你看,后来秦国灭亡是因为赵高权力太大吗,是因为群臣怕死罢了,恰好催化了秦二世的不可一世而已。
秦昭王时期,秦国不是一点麻烦也没有的,首先,秦国内有内忧。秦昭王时,大臣献则建议公孙消通过替华阳君芈戎说话来和太后搞好关系,这说明啥,说明太后多少会对秦昭王行政产生干扰,外臣不求忠于君主反而求近于后宫这是特别可怕的,当然太后之后还是被秦昭王扳倒了。信陵君对此评价,认为秦昭王这个举动只考虑利益,不顾礼法孝道,六亲不认如同禽兽。这话说得太难听了,
不过这也符合秦王的性格,为了秦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们从之前讲范雎的时候,曾经指出过,秦昭王之所以废太后也是有原因的。四贵一直坐大,即使不夺权也严重干扰了秦昭王的一些军事行动,还容易造成举国上下全是穰侯党羽的局面。四贵万一想夺权就更可怕了,要么秦昭王自己被谋害,要么子孙后代被魏冉的后代取代,这都是秦王不想看到的。可以说,他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大家看一下,之后的始皇嬴政就因为母亲曾经出自吕不韦府,其身世就一直被诟病成吕不韦的后人,这都是六国百姓出于一种只要秦王的血脉被六国人混淆就约等于六国灭秦的可怕心理造成的。秦昭王废四贵,但是依然允许安国君娶华阳夫人就是出于这种心理,主动娶和被动地被混淆血脉,看起来结果都差不多,但是其实差别特别大,因为我们都知道年轻的华阳夫人是不孕的,如果后来的秦王是被逼着娶四贵后人,那他根本就不具备主动选择不孕的女人的权力。
其次,秦昭王时期也面临着外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赵惠文王以及赵惠文王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赵惠文王时,秦昭王曾经被赵国背离过约定,而且约定内容也是只要结盟就给地,当时秦昭王也是年轻就信了。结果赵惠文王回应道,“秦王您要的蔺、离石和祁这三块地方,是我先父赵武灵王弄来的,我父亲能力强,这些地方的人畏惧我父亲,肯定我父亲让他们归顺哪国他们就带着土地去哪国。现在,寡人刚刚继位,人微言轻,他们不会服寡人的,寡人倒是想给秦王您土地,但是寡人使唤不动他们,所以地交不出来的事跟我没关系。”
你看看,当时赵惠文王年纪不大,秦惠文王那点计谋全学会了,还反过来用在了秦昭王身上。秦昭王一看,这哪成啊,这不我爹用在楚王身上的法子吗?于是特别生气,直接和楚怀王当年一样来硬的,结果被赵奢打败了。
不过,秦昭王没有认怂,而是又开始用起了自己的拿手绝活。话说,秦昭王夺取魏国的宁邑之后,诸侯都来祝贺秦王,赵惠文王好像是忘了赖地这回事了也来祝贺,结果秦王就是不接见赵国的使臣。赵惠文王对侍从们说,“这下惨了,秦王记仇了,别人来祝贺秦王都接见了,唯独不接见我们赵国,这可怎么办?”侍从们想了想,决定推举谅毅去说服秦昭王。
谅毅到了秦国之后,向秦昭王献上国书道,“秦王您得到了土地,我们大王也为您高兴,这才带着礼物来拜贺,结果我们的使臣无法得到接见。还请秦王明示,我们赵王怎么得罪您了,您这么对他?”
秦昭王派使者传话道,“我要让赵国的大小事务都听我的,赵王如果不同意寡人干预赵国内政,那寡人还是会继续冷落赵国使臣。”
赵惠文王能屈能伸,赶紧派谅毅表示,以后秦王说什么他都听。秦昭王一看赵王这么说,忽然眯着眼笑了起来,“赵豹和赵胜二人几次三番欺骗寡人,赵王如果杀了他们,寡人立刻让赵王通行,如若不然,寡人现在就让与秦国亲近的那些国家兵发邯郸。”
是赵豹和赵胜欺骗秦王吗?谅毅和秦昭王都很清楚,是赵王违约,赵豹和赵胜才出一些馊主意的。其实,如果赵豹二人不是赵惠文王的同母兄弟加亲信,赵惠文王完全可以把他们拿出来背锅,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三人是一奶同胞。于是,谅毅只好打起感情牌,“平原君和赵豹是我们大王的同母弟,关系就和您、泾阳君以及叶阳君一样。微臣听说秦王您一向以孝悌治国,衣服和美食没有不赏赐给叶阳君和泾阳君的,而叶阳君和泾阳君的车马和衣服,大王也可以享用。我们赵国有句俗语曾经这样说过,毁坏鸟巢和鸟卵,凤凰不会再出现;伤害小兽,麒麟不会再光顾。大王您如今逼迫我们赵王杀弟,赵王恐惧秦王,秦王的命令自然不敢不听。可是这种事要是让叶阳君和泾阳君听到了,能不伤心吗?”
秦昭王想了想,做得太绝确实不好,万一以后有国君拿这招逼迫自己不就糟了。于是,语气委婉了点,“寡人知道了,那就不要让他们再从政了。”谅毅立刻承诺,回去一定让赵王把平原君和赵豹贬了,不再从政。当然,这种话也就是互相给了台阶,看看后来平原君在赵孝成王时期的活跃劲就知道赵惠文王又食言了。有趣的是,后来因为魏齐事件,平原君也被秦昭王扣押过,也算是历史给秦赵两国开的小玩笑。
当然,秦昭王一生除了赵国君臣之外,还有后来做魏相的孟尝君。齐王想要和韩、魏合纵攻秦,派孟尝君出使。在去秦国之前,孟尝君的亲信公孙弘对孟尝君建议道,“您为什么不派人先观察一下秦王呢?如果秦王是帝王之主,那您恐怕不能做好他的臣子。”孟尝君听出来了公孙弘想要试探秦昭王的野心,于是就让公孙弘去了。
秦昭王一见到公孙弘就好奇地问,“薛公的土地有多大啊?”公孙弘回答道,“方圆百里。”当时,还比较年轻的秦昭王突然笑了起来,“寡人有方圆数千里的土地,都没敢为难别人,现在孟尝君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却想要做寡人的臣子,这不是自不量力吗??”
公孙弘回答道,“孟尝君亲近贤人,大王不亲近贤人”秦昭王正色道,“孟尝君都如何亲近人才呢?”公孙弘对秦昭王这样介绍道,孟尝君的府里有品行高洁,不愿意媚主、不与诸侯结交的高才,有遇到治世就可以成为管仲和商鞅的能人,也有被其它国家君主羞辱就能先自刎的门客。”秦昭王笑着道歉道,“连门客都可以这样优秀,那主人就不用提了,寡人这就任用孟尝君,请先生转达寡人的志向。”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秦昭王在位的时候也遇到过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里有名将,有明君,有辩才无碍的使者,也有计谋百出的谋士。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才让秦昭王能够快速地将内心的狂妄和得意隐藏起来。
秦王曾经对苏子说,“寡人如果不再动刀兵,任由百姓休养生息,那列国还是会兴兵讨伐秦国。”秦昭王心里十分清楚,无论秦君有没有德行,列国还是会找到借口欺负秦国。这一点和我目前的观点不谋而合,与其因为软弱被打压,还不如因为被畏惧而受打压,因为被畏惧恰恰证明我已经具备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件好事。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对于韩国这样的国家他绝不手软。即使韩国态度有多低下,送多少韩美人,秦昭王依然没忘记肴下之时,韩国曾经担任中军与秦国作对;蓝田之时,秦楚相争,韩国先是帮秦国,看到秦国有点弱了就转过来帮楚国。所以,有了韩国这个所谓的嘴唇,秦国这口钢牙利齿非但不能自由自在地拓地,连和其它国家结盟都存在着交通不便,因此韩国作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就应该讨伐。
面对他国的威胁时,秦昭王能屈能伸,为了让齐国退兵,他快速地用宋国利诱齐国,直言可以在楚国进攻魏国时可以袖手旁观,坐视齐国灭宋。
面对逆耳忠言,他也会选择性地倾听。例如秦国与齐国一起称帝时,有大臣慷慨进言道,“当年,楚威王把齐国的申缚打得惨败,但是齐王还是因为成功游说了赵国和燕国最终脱离危险。这就是大国再强大,可是只要几个被它欺负的弱小的国家一抱团,那么这个国家还是无法事事如意,甚至被进攻。”理解了一个国家的地位太突出就会招来其它国家的怨恨之后,秦昭王取消了自己的帝号。据《吕氏春秋》记载,秦昭王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山东六国的一些国王们要求秦王赶快称帝,但是秦昭王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再次称帝。
对于秦国百姓,秦昭王则非常像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次,秦昭王生病了,秦国百姓们开始自发地杀牛为秦王祝祷。后来秦昭王听说之后,依然罚祝祷的人穿两副战甲。秦昭王告诫群臣,百姓祝祷并不是真的关心自己而是畏惧自己罢了。
秦国有一次闹灾荒时,范雎建议秦王开放五苑,允许百姓发掘五苑的蔬菜果实。然而,秦昭王认为五苑是先王修建,里面的蔬菜果实一般只用来赏赐功臣。如今,百姓们没有军功,就无条件地得到寡人的蔬果,之后一定会因为不劳而获而不再努力,进而发生动乱。
就这样,在秦昭王的治理下,秦国百姓质朴,群臣严肃。这是因为秦国自昭王时法律就十分细密严苛。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法规定,官吏如果收够了粮食,不交给君主,反而私吞一部分的粮食,就会受到惩罚。另外,秦国官吏有责任在灾异发生时,安抚民众,一视同仁。正是在这样的管理下,秦国百姓和官吏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国家的和谐。
时代发展到今天,依然有人一提起秦国,提起秦昭王就想用虎狼来评价,其实对我来说,秦昭王更像是一个传统的王者,虎狼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不像是反派,更像是一种好评。在秦昭王之后,又有一位传奇君主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他就是秦始皇,作为秦昭王的后人,秦始皇究竟都经历了什么?敬请期待我们的新篇章,大秦帝国之幼龙出世。